母亲节即将来临,满屏的礼物清单充斥着儿女认真思量的“小心思”和对母亲浓浓的爱。然而,母亲节大促期间,不少商家抓住“宝妈们”的消费取向和年轻子女为妈妈送礼物、送爱心的消费心理,利用短视频开展各项促销活动吸引消费者,其中难免鱼龙混杂,夹杂着商家五花八门的消费陷阱。海淀法院法官提醒大家,要提防母亲节的“短视频陷阱”。
“电子榨菜”微短剧 刷剧消费套路多
15秒一个包袱,30秒一个反转……母亲节前后,不少商家利用年轻宝妈对于“电子榨菜”的狂热追求,大力开发微短剧市场,将几十分钟剧情浓缩在短短几分钟剧集,吸引了不少宝妈的热捧。很多微短剧的剧情都是婆媳争斗、夫妻矛盾、情感纠葛等类型,内容还会不断反转,非常吸引不同年龄段宝妈的关注。
然而,追剧一时爽、付费套路广。微短剧大规模获取商业利润的同时,也出现了不少问题。今年1月,中消协等机构发布的《2023年第四季度消费维权舆情热点》中,短视频平台微短剧诱导付费赫然在列。这足以说明当前文化消费市场的火爆程度以及微短剧在发展之初存在的诸多侵害消费者权益的问题。
法官介绍,不少微短剧需要充值会员或付费购买才能观看全部内容,而默认扣费、小额自动扣费等陷阱让不少宝妈“莫名其妙”就花了钱,特别是一些退休在家的妈妈们不熟悉电子支付,不知不觉中就付出了高额费用,想退款却难上加难。
法官总结道,当前,单集付费、广告植入和会员订阅是短剧收益变现的主要途径。微短剧收费模式主要存在以下四种:订阅制收费模式,用户可以选择按月、季度、年支付一定费用,以获取观看权限;按次收费模式,在这种模式下,用户可以按照观看剧集的集数进行付费,通常是在观看前支付费用解锁特定的剧集;还有广告收入模式,微短剧运营者以在剧中插播广告来获取收入,看了广告的消费者不需要缴费观剧;此外,还有付费下载,部分平台提供付费下载服务,用户支付一定费用下载自己喜欢的内容以便离线观看。目前采用较多的收费模式是前三种,且往往是一个应用同时存在着几种收费模式供消费者选择。比如在小程序中以0.9元解锁一集、9.9元解锁全集等低价噱头吸引用户,而实际观看成本达到数十元乃至上百元;推出“3分钱试看”,但默认开通了自动续费服务;在付费时迅速跳转,让消费者被动成为会员;还有缴费后难以取消订阅、充值后才发现观看内容缩水等诸多套路,让消费者不知不觉花了钱却买不到实际需要的产品服务。
此外,大多微短剧应用中都没有充值说明、使用规则或用户须知,没有任何付费协议、说明。付款页面也无法截屏,消费者只要试图截屏就会弹出“当前页面涉及隐私内容,不允许截屏”的字样,这样一来,消费者很难留下充值证据。
更令消费者糟心的是,当对微短剧应用的服务不满意时,想退费退不了,部分短剧应用中甚至根本没有联系客服的选择,有的应用将客服的联系方式藏在服务条款中,消费者如果不认真从头读到尾,根本发现不了,想退费也无从下手。
针对微短剧存在的诸多收费乱象,法官提醒,在追剧时不要一时上头就冲动下单,在消费前建议查询平台资质和相关消费规则,如遇到不合理的消费可尽快拨打12315消费者维权热线向有关部门反映并联系商家办理退费手续,必要时也可以提起相关民事诉讼维护自身权益。
同时,法官建议相关企业加强自律,制定收费规则、明确收费标准、完善售后服务。也呼吁相关监管部门加强对付费微短剧市场的规范和管理,通过设置必要内嵌程序的方式增加微短剧等文化消费时的付费充值告知义务,规范并设置必要的平台退费机制,最大程度避免消费者不必要的财产损失。
“体验套餐”挺划算?虚假宣传涉欺诈
如今,妈妈们越来越注重对自身健康、美丽的追求,很多美容院、减肥机构、健身机构为了迎合妈妈们追求美的消费心理,在母亲节前后推出相关的免费或者低价体验套餐,通过短视频平台进行宣传,以低门槛吸引消费者入局,进行一次免费项目体验后,就落入到了商家精心设计的消费陷阱,一不小心就办了昂贵的会员卡,或者诱导购买了高价产品服务。更有甚者,可能一些不良商家,利用妈妈们迫切需要变瘦变美的心理,进行虚假宣传夸大产品的美容、瘦身效果,最终不但没有带来应有的效果,还对身体造成了一定损害。
另外,法官指出,诱导消费本身不违法,但是诱导消费的行为中如果存在欺诈行为属于违法,侵害了消费者基本的知情权和公平交易的权利,商家应当按照消费者的要求赔偿其受到的损失。如果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用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的方法,使消费者陷入错误认识并且处分了自己的财产,则可能会构成诈骗罪。
法官建议,在遇到美容、健身、保健等体验套餐的短视频推销时,应当谨慎核实视频的真实性,查询相关公司资质、成立时间、有无美容保健等相关工商登记信息,对于产品的功效要货比三家,不要偏听偏信商家所谓“科学减肥法”“循环美白”等夸张描述,以免上当受骗。此外,消费者在受到欺诈后,可以选择向消协或者市场监督管理局投诉,或者依照法律向有管辖权的法院起诉来维护自身权益。同时,如果遇到充卡一次就跑路等极端情况,请尽快报警解决,以免上当受骗。
点赞视频赚大钱?赚钱不成反被骗
母亲节前后,不少大学生为了给母亲送礼送心意,想在闲暇时间通过兼职赚钱买个好一些的礼物,却有可能落入诈骗分子精心设置的点赞赚钱的新型互联网骗局。
今年4月,抖音安全中心发布提醒称,有部分账号集中在私信、群聊内发布兼职招聘信息,涵盖刷单、点赞、代发视频等多种类型,与受害人建立联系后,通过小额报酬,诱导对方在第三方App持续转账、充值,最终使人遭受财产损失。
法官说,这种骗局是近期频繁出现的新型互联网骗局,其中短视频点赞赚钱骗局包括以下三步:第一步,不法分子在各大视频平台、QQ、微信上群发“短视频点赞”获取佣金的广告,以“动动手就能日进百金”的幌子诱导受害者上钩。第二步,为了取得信任加了好友的受害者,“任务导师”会主动来私聊,展现已领取红包的先例,并请受害者试做一单,先给某个短视频点赞,并给予一定的红包奖励。第三步,在逐渐取得信任后,“任务导师”一步步诱骗受害者下载使用不法分子自制软件平台,要求受害者进行输入卡号密码、转账汇款等操作,完成大额充值、加入会员或大额转账等“高级任务”才能提现,最后以操作错误或系统问题等为由要求继续交纳大额保证金。当受害者完成任务进行提现时,才发现资金被骗。
法官分析,“赞”不是买来的,买赞卖赞都有陷阱,要提高自我防范意识,警惕各类线上兼职信息。陌生短信切勿轻信,莫名软件不要下载,来路不明的APP不要转钱,不进行输入卡号密码、转账汇款等操作,不泄露银行卡账号、密码、验证码等信息。另外,涉及本人面部、指纹、虹膜等生物识别信息也千万不可泄露,避免重要信息被不法分子窃取而导致财产损失。
如果不幸遭遇“短视频点赞”骗局,要第一时间联系发卡银行,及时将银行卡挂失止付,避免损失进一步扩大。同时,保留好相关证据,及时向公安机关报案。